笔趣阁 www.bqg520.net,乱世栋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湖畔某渔村,李笠和手下陷入苦战,将其重重包围的大伯大叔们,手拿小杯,杯里盛着米酒,向珠署一行人发动如潮攻势。
珠署这边,多是贫寒出身的鱼梁吏为主,平日里喝不起多少酒,所以酒量不行,如今一杯接一杯的米酒下肚,纷纷“阵亡”。
李笠的“副将”王乐,和十几个人拼酒之后,英勇“战死”,醉得一塌糊涂,如今拼死守护‘中军’的壮士,就只剩下李笠带来的“酒保”六人。
刘犊子作为“酒吞队主”,带着其他五人,豪迈迎战,与‘敌兵’不停拼酒,拼得“人仰马翻”。
一旁,酒劲上头的李笠,和几位村中长辈说起自家往事,说着说着,悲从心中来。
鄱口北三十里有白石村,村里有一户李姓人家,老李和李大郎,在大同元年鲜于琛妖党作乱时丧命。
几年后,李二郎捕鱼时受寒染病身亡。
李家就只剩下两对孤儿寡母,苦苦支撑,差点就因为还不起债,家破人亡。
后来的事情,鄱阳地界已经传开,李三郎的英勇事迹,人们多有耳闻,如今见着李三郎就在面前,一边喝酒一边嚎,在坐的叔伯长辈们只觉这后生不容易。
李三郎的遭遇,许多鄱阳渔民都经历过,在水边讨生活的人家,日子有多辛苦,有多少亲人捕鱼时染病身亡,说出来都是泪。
毫无疑问,这个李三郎确实是乡里乡亲,是自己人。
既然是自己人,当然不会祸害乡里,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点。
“三郎啊,莫要担心,大伯虽然没什么见识,但事理多少都明白些。”一个中年人,拍着李笠的肩膀,语重心长的说着。
“你带着大伙捕鱼、养鱼,这是好事,也是善事,若是缺人,和大伯说一声,大伯马上给你找来好小伙,一个比一个能干活!”
又有人搭话:“大鲶彭那小子,鱼鲊买卖做得红火,不过有他阿耶管着,拿不了主意,你不一样,但凡有什么事,说一声,我们这里照办,不用担心。”
“我们这里靠水也靠山,山里有不少山货,既然你这边有多少收多少,行,我就让后生们多进山,多弄些好玩意出来。”
“多谢,多谢诸位叔伯...”李笠摇摇晃晃起身,端着酒碗,向诸位敬酒,然后连续几口喝下肚。
自酿米酒的后劲很足,涌上来时,李笠差点就醉过去了,好不容易撑下来,看人都是重影。
眼见着李三郎拼命到这个地步,大伙适可而止,不再倒酒,而是和李三郎继续聊天,聊家常。
对于这些长辈来说,李笠不是什么“横征暴敛”的贪官污吏,而是乡里乡亲的后生,如今后生登门拜访,一起喝酒聊天,再正常不过。
至于先前让大伙忧心忡忡的“珠役”,看来李三郎有办法解决,不会让乡里倒霉,还带着大伙捕鱼、养鱼,可是个好儿郎。
更别说李笠的船每到村边靠泊,都会带着货郎,极大方便了村里人购买日用品。
而时不时来村里收购渔获、山货的快船,还会捎带着村民往返各地,确实方便。
所以,李笠的名声,很快就再次变好,湖畔各渔村,说到白石村李三郎,那都是要夸奖一番的。
这样的好人,当然能帮则帮。
先前传的“白石乌李”,变成了“白石乌鳢”,因为大伙都知道李笠如今开新塘养乌鳢,很有本事。
有人问:“三郎,你养那么多乌鳢,是要卖给大鲶彭么?”
“卖、卖、卖...”李笠变成大舌头,说话含糊不清,好不容易才说下去:“卖一些,我自己也卖一些,待得年底,叔伯们要吃乌鳢,我就送、送...”
“哎哟,乌鳢都是吃肉的,你养大不容易,我们哪里能白拿...不过你们村养了那么多鸡,可得便宜些卖给我们,还有蚯蚓。”
“行,行,我、我让黄团送来,那小子能喝酒却老躲着,你们逮着他喝酒,给我往死里灌、灌、灌...来,喝!”
。。。。。。
李笠睁开眼,发现自己躺在寝室,转头看去,窗口外一片昏黄,他好一阵子才回过神,想起自己失去知觉前是在喝酒。
今日,有好几个村的里司带着村民摇船来鄱口卖鱼,卖给大鲶彭作场,于是李笠摆酒请客,一轮轮拼下来,当然是两败俱伤。
这段时间以来,李笠隔三差五就有应酬,要么是在别的村子喝,要么是在鄱口请人喝,喝来喝去,喝得头痛、反胃,感觉快要喝得胃出血了。
仿佛当年,自己为了跑业务,到处和人喝酒那样。
“吱呀”一声,门被人推开,武祥... -->>
湖畔某渔村,李笠和手下陷入苦战,将其重重包围的大伯大叔们,手拿小杯,杯里盛着米酒,向珠署一行人发动如潮攻势。
珠署这边,多是贫寒出身的鱼梁吏为主,平日里喝不起多少酒,所以酒量不行,如今一杯接一杯的米酒下肚,纷纷“阵亡”。
李笠的“副将”王乐,和十几个人拼酒之后,英勇“战死”,醉得一塌糊涂,如今拼死守护‘中军’的壮士,就只剩下李笠带来的“酒保”六人。
刘犊子作为“酒吞队主”,带着其他五人,豪迈迎战,与‘敌兵’不停拼酒,拼得“人仰马翻”。
一旁,酒劲上头的李笠,和几位村中长辈说起自家往事,说着说着,悲从心中来。
鄱口北三十里有白石村,村里有一户李姓人家,老李和李大郎,在大同元年鲜于琛妖党作乱时丧命。
几年后,李二郎捕鱼时受寒染病身亡。
李家就只剩下两对孤儿寡母,苦苦支撑,差点就因为还不起债,家破人亡。
后来的事情,鄱阳地界已经传开,李三郎的英勇事迹,人们多有耳闻,如今见着李三郎就在面前,一边喝酒一边嚎,在坐的叔伯长辈们只觉这后生不容易。
李三郎的遭遇,许多鄱阳渔民都经历过,在水边讨生活的人家,日子有多辛苦,有多少亲人捕鱼时染病身亡,说出来都是泪。
毫无疑问,这个李三郎确实是乡里乡亲,是自己人。
既然是自己人,当然不会祸害乡里,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点。
“三郎啊,莫要担心,大伯虽然没什么见识,但事理多少都明白些。”一个中年人,拍着李笠的肩膀,语重心长的说着。
“你带着大伙捕鱼、养鱼,这是好事,也是善事,若是缺人,和大伯说一声,大伯马上给你找来好小伙,一个比一个能干活!”
又有人搭话:“大鲶彭那小子,鱼鲊买卖做得红火,不过有他阿耶管着,拿不了主意,你不一样,但凡有什么事,说一声,我们这里照办,不用担心。”
“我们这里靠水也靠山,山里有不少山货,既然你这边有多少收多少,行,我就让后生们多进山,多弄些好玩意出来。”
“多谢,多谢诸位叔伯...”李笠摇摇晃晃起身,端着酒碗,向诸位敬酒,然后连续几口喝下肚。
自酿米酒的后劲很足,涌上来时,李笠差点就醉过去了,好不容易撑下来,看人都是重影。
眼见着李三郎拼命到这个地步,大伙适可而止,不再倒酒,而是和李三郎继续聊天,聊家常。
对于这些长辈来说,李笠不是什么“横征暴敛”的贪官污吏,而是乡里乡亲的后生,如今后生登门拜访,一起喝酒聊天,再正常不过。
至于先前让大伙忧心忡忡的“珠役”,看来李三郎有办法解决,不会让乡里倒霉,还带着大伙捕鱼、养鱼,可是个好儿郎。
更别说李笠的船每到村边靠泊,都会带着货郎,极大方便了村里人购买日用品。
而时不时来村里收购渔获、山货的快船,还会捎带着村民往返各地,确实方便。
所以,李笠的名声,很快就再次变好,湖畔各渔村,说到白石村李三郎,那都是要夸奖一番的。
这样的好人,当然能帮则帮。
先前传的“白石乌李”,变成了“白石乌鳢”,因为大伙都知道李笠如今开新塘养乌鳢,很有本事。
有人问:“三郎,你养那么多乌鳢,是要卖给大鲶彭么?”
“卖、卖、卖...”李笠变成大舌头,说话含糊不清,好不容易才说下去:“卖一些,我自己也卖一些,待得年底,叔伯们要吃乌鳢,我就送、送...”
“哎哟,乌鳢都是吃肉的,你养大不容易,我们哪里能白拿...不过你们村养了那么多鸡,可得便宜些卖给我们,还有蚯蚓。”
“行,行,我、我让黄团送来,那小子能喝酒却老躲着,你们逮着他喝酒,给我往死里灌、灌、灌...来,喝!”
。。。。。。
李笠睁开眼,发现自己躺在寝室,转头看去,窗口外一片昏黄,他好一阵子才回过神,想起自己失去知觉前是在喝酒。
今日,有好几个村的里司带着村民摇船来鄱口卖鱼,卖给大鲶彭作场,于是李笠摆酒请客,一轮轮拼下来,当然是两败俱伤。
这段时间以来,李笠隔三差五就有应酬,要么是在别的村子喝,要么是在鄱口请人喝,喝来喝去,喝得头痛、反胃,感觉快要喝得胃出血了。
仿佛当年,自己为了跑业务,到处和人喝酒那样。
“吱呀”一声,门被人推开,武祥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