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www.bqg520.net,枞阳大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周末意外清闲,打开电脑听香水有毒,何止有毒,简直好听矣。本人恶习,如厕不可无书。安坐马桶,听毒排毒,随手翻起新到的06第10期青春,作者张佐香的名字引我流连。曾读过她的一些散文,名字已忘,感觉良好:空灵,秀美,有飘逸之气。本期青春“散文看台”推出她的散文引导歌德飞升的女性。题名似曾熟悉,于是读了起来。
不读不知道,一读须“脱帽”有个音乐笑话,说某三流作曲家拿着作品向名师炫耀,随着音乐的进程,名师不停地脱帽,问何故,后者道:太多的熟人,不得不脱帽打招呼。引文读之越深,熟悉的味道越浓。不,不仅是熟悉,简直是相像,不仅是相像,简直是克隆。两个字忽然一齐往外蹦——抄袭!难道是抄袭?
引导歌德飞升的女性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:“歌德一生情如花海。作家嘛,岂能无情人乎?”似一阵老辣的姜味轻轻飘过,这是哪位熟悉的作家特有的调侃味道?忽然记起一个名字:虎头。没错,老辣的姜味,典型的虎头味道。匆匆结束如厕,我开始翻箱倒柜。一边翻一边记起了虎头先生那篇作品名称——她们的歌德,连发表的杂志也记起来了,应该是当代05年2期,没错,散文选刊杂志亦曾转载。
一番扑腾,终于找到了该期当代。捉奸捉双,捉抄也一样,得拿出真凭实据。于是疾翻、比读、研究、对号,捉秃头的蚤子数只——照录如下:
张佐香引导歌德飞升的女性:“歌德一生情如花海。作家嘛,岂能无人情乎(注:凭记忆此乃虎头另一作品的原句)?何况是建立世界文学的大家呢!但只有伍碧丝才有权利和资格自称是歌德的妻子。与贵为世界列强的精神领袖的可靠势如黑白,伍碧丝是个出身贫寒的底层的灰姑娘。”(青春10期71页左2段)
虎头她们的歌德:“歌德一生情如花海,相映成趣的是,他一生却只有一个孩子。这个孩子的母亲,跟身为宫廷命妇的夏露笛势如黑白:她是个出身贫寒底层的灰姑娘,名叫伍碧丝”(当代227页左侧倒数2段)“这世上,只有一个女人有权利自称是可靠的妻子。她就是伍碧丝”(227页右侧第4段)
张佐香,盱眙某小学教师:虎头: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德语教授。我不晓得他俩认不认识,是不是朋友。仅此一段,给我的感觉是二文相贴,仿佛师出一门。当然文风相近不足为怪。据此为证,充其量只能算作疑似。也许是我过敏?
张引:“1788年7月12日,歌德独自漫步于魏玛易牡公园。在这个水波荡漾,青翠欲滴的公园里,芳龄23岁的伍碧丝走进了他的生命。从认识歌德伊始,伍碧丝的生命就成了一部反抗傲慢与偏见的历史,但她勇敢地追求爱情。”(青春71页第3段)
虎她:“歌德去意大利之前,伍碧丝出身破落贵族的父亲就是歌德手下管修路的小吏。歌德回来时,他正好失业潦倒成酒鬼。1778年7月12日,深受朋友和夏露笛冷落的歌德独自漫步于易牡(ilm)河边公园。就在这个水波荡漾、满目青翠的公园里,棕色鬈发、芳华23的伍碧丝身披灿烂阳光走进了歌德的生命。”(当代227页倒数1段)“从认识歌德开始,伍碧丝的生命就是一部反抗傲慢与偏见的活历史。终其一生,她始终无法得到魏玛上流社会的承认。”(当代227页末段)
真切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是历史,名人的历史谁也不能篡改,谁也不敢篡改。就好比说贾平凹于某月某日某地和某女做了爱。二文互证历史,这当然也不能认作抄袭了。只是有一点,据我所知,伍碧丝(christiane vulpius)的中文译名乃虎头之原创,佐香老师是否精通德语我不敢妄断。诚如“伍碧丝勇敢地追求爱情”您——信手拈来的“伍碧丝”不知从何处“勇敢”走来?
张引:“人们抱怨说‘伍碧丝搞烂了一切’,并指责她让歌德远离了上流社会。她勇敢地走出这一步是十分不易的”(青春71页中行1段)
虎她:“公国宰相歌德献诗给一个并非她太太的打工妹,比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研究生翁帆还要惊世骇俗十倍,可以想见当时魏玛上流社会那沸腾的胃酸和撒落一地的白眼球,连奥古斯特大公据说都抱怨‘伍碧搞烂了一切’,并指责她让歌德远离了上流社会。”(当代228页左行2段)
以上像不像,诸君比比看。不过,还有更像的。
引:“伍碧丝是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人。歌德酷爱旅行,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旅居世界各地。伍碧丝独自持家,用并非很充足的钱维持家庭的运转。她的事业就是操持家务。伍碧丝这样做只是为了歌德高兴。她在致歌德的一封信中说‘爱我并想念我,我每时每刻除了想你就是琢磨怎样把家里在安放得井井有条,让你高兴,因为你让我如此幸福。’她托人把歌德酷爱的葡萄酒、烤羊肉和火鸡不远万里地送到异地他乡。”(青春71页右行1段)
她:“歌德酷爱旅行,不仅去邻近的耶拿,而且去威尼斯、法国、瑞士或者波希米亚的各个温泉,有时一年有七个月不在家。伍碧丝必须独自持家,用并非很充足的钱维持家庭的运转。她把操持家务当作一项事业来做,而当时歌德还没有成为‘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’。所以伍碧丝这么做并非出于功利。她只是觉得这样可以让歌德高兴,因为歌德希望自己在浪迹天涯的时候在魏玛有艘不沉的航空母舰。1763年6月,她在给歌德的一封信中说:‘爱我并想念我,我每时每刻除了想你就是琢磨怎样把家里在安排得井井有条,让你高兴,因为你让我如此幸福。’”(当代228页右行2段)
不得不承认引文作者的聪明,她将原文的句子巧妙地拚接一下,妙文便叠出了。不仅如此,张作者还善于发挥想象,把魏玛“送葡萄酒火鸡”至耶拿或威尼斯的两地距离扩充至“不远万里”提请张女士注意:歌德旅在德国行在欧洲,他并不是从加拿大“不远万里”来到中国的白求恩!
引:“她经常在日记中... -->>
周末意外清闲,打开电脑听香水有毒,何止有毒,简直好听矣。本人恶习,如厕不可无书。安坐马桶,听毒排毒,随手翻起新到的06第10期青春,作者张佐香的名字引我流连。曾读过她的一些散文,名字已忘,感觉良好:空灵,秀美,有飘逸之气。本期青春“散文看台”推出她的散文引导歌德飞升的女性。题名似曾熟悉,于是读了起来。
不读不知道,一读须“脱帽”有个音乐笑话,说某三流作曲家拿着作品向名师炫耀,随着音乐的进程,名师不停地脱帽,问何故,后者道:太多的熟人,不得不脱帽打招呼。引文读之越深,熟悉的味道越浓。不,不仅是熟悉,简直是相像,不仅是相像,简直是克隆。两个字忽然一齐往外蹦——抄袭!难道是抄袭?
引导歌德飞升的女性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:“歌德一生情如花海。作家嘛,岂能无情人乎?”似一阵老辣的姜味轻轻飘过,这是哪位熟悉的作家特有的调侃味道?忽然记起一个名字:虎头。没错,老辣的姜味,典型的虎头味道。匆匆结束如厕,我开始翻箱倒柜。一边翻一边记起了虎头先生那篇作品名称——她们的歌德,连发表的杂志也记起来了,应该是当代05年2期,没错,散文选刊杂志亦曾转载。
一番扑腾,终于找到了该期当代。捉奸捉双,捉抄也一样,得拿出真凭实据。于是疾翻、比读、研究、对号,捉秃头的蚤子数只——照录如下:
张佐香引导歌德飞升的女性:“歌德一生情如花海。作家嘛,岂能无人情乎(注:凭记忆此乃虎头另一作品的原句)?何况是建立世界文学的大家呢!但只有伍碧丝才有权利和资格自称是歌德的妻子。与贵为世界列强的精神领袖的可靠势如黑白,伍碧丝是个出身贫寒的底层的灰姑娘。”(青春10期71页左2段)
虎头她们的歌德:“歌德一生情如花海,相映成趣的是,他一生却只有一个孩子。这个孩子的母亲,跟身为宫廷命妇的夏露笛势如黑白:她是个出身贫寒底层的灰姑娘,名叫伍碧丝”(当代227页左侧倒数2段)“这世上,只有一个女人有权利自称是可靠的妻子。她就是伍碧丝”(227页右侧第4段)
张佐香,盱眙某小学教师:虎头: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德语教授。我不晓得他俩认不认识,是不是朋友。仅此一段,给我的感觉是二文相贴,仿佛师出一门。当然文风相近不足为怪。据此为证,充其量只能算作疑似。也许是我过敏?
张引:“1788年7月12日,歌德独自漫步于魏玛易牡公园。在这个水波荡漾,青翠欲滴的公园里,芳龄23岁的伍碧丝走进了他的生命。从认识歌德伊始,伍碧丝的生命就成了一部反抗傲慢与偏见的历史,但她勇敢地追求爱情。”(青春71页第3段)
虎她:“歌德去意大利之前,伍碧丝出身破落贵族的父亲就是歌德手下管修路的小吏。歌德回来时,他正好失业潦倒成酒鬼。1778年7月12日,深受朋友和夏露笛冷落的歌德独自漫步于易牡(ilm)河边公园。就在这个水波荡漾、满目青翠的公园里,棕色鬈发、芳华23的伍碧丝身披灿烂阳光走进了歌德的生命。”(当代227页倒数1段)“从认识歌德开始,伍碧丝的生命就是一部反抗傲慢与偏见的活历史。终其一生,她始终无法得到魏玛上流社会的承认。”(当代227页末段)
真切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是历史,名人的历史谁也不能篡改,谁也不敢篡改。就好比说贾平凹于某月某日某地和某女做了爱。二文互证历史,这当然也不能认作抄袭了。只是有一点,据我所知,伍碧丝(christiane vulpius)的中文译名乃虎头之原创,佐香老师是否精通德语我不敢妄断。诚如“伍碧丝勇敢地追求爱情”您——信手拈来的“伍碧丝”不知从何处“勇敢”走来?
张引:“人们抱怨说‘伍碧丝搞烂了一切’,并指责她让歌德远离了上流社会。她勇敢地走出这一步是十分不易的”(青春71页中行1段)
虎她:“公国宰相歌德献诗给一个并非她太太的打工妹,比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研究生翁帆还要惊世骇俗十倍,可以想见当时魏玛上流社会那沸腾的胃酸和撒落一地的白眼球,连奥古斯特大公据说都抱怨‘伍碧搞烂了一切’,并指责她让歌德远离了上流社会。”(当代228页左行2段)
以上像不像,诸君比比看。不过,还有更像的。
引:“伍碧丝是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人。歌德酷爱旅行,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旅居世界各地。伍碧丝独自持家,用并非很充足的钱维持家庭的运转。她的事业就是操持家务。伍碧丝这样做只是为了歌德高兴。她在致歌德的一封信中说‘爱我并想念我,我每时每刻除了想你就是琢磨怎样把家里在安放得井井有条,让你高兴,因为你让我如此幸福。’她托人把歌德酷爱的葡萄酒、烤羊肉和火鸡不远万里地送到异地他乡。”(青春71页右行1段)
她:“歌德酷爱旅行,不仅去邻近的耶拿,而且去威尼斯、法国、瑞士或者波希米亚的各个温泉,有时一年有七个月不在家。伍碧丝必须独自持家,用并非很充足的钱维持家庭的运转。她把操持家务当作一项事业来做,而当时歌德还没有成为‘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’。所以伍碧丝这么做并非出于功利。她只是觉得这样可以让歌德高兴,因为歌德希望自己在浪迹天涯的时候在魏玛有艘不沉的航空母舰。1763年6月,她在给歌德的一封信中说:‘爱我并想念我,我每时每刻除了想你就是琢磨怎样把家里在安排得井井有条,让你高兴,因为你让我如此幸福。’”(当代228页右行2段)
不得不承认引文作者的聪明,她将原文的句子巧妙地拚接一下,妙文便叠出了。不仅如此,张作者还善于发挥想象,把魏玛“送葡萄酒火鸡”至耶拿或威尼斯的两地距离扩充至“不远万里”提请张女士注意:歌德旅在德国行在欧洲,他并不是从加拿大“不远万里”来到中国的白求恩!
引:“她经常在日记中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