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www.bqg520.net,舂水先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我有时会想
人,怎么能忘记故乡呢?
——黄永玉
人们常常在诗文中提及故乡。故乡的确切定义却又不甚明朗。对于海外游子,祖国大陆就是故乡;对于大多数飘泊异乡的人,故乡便是生他养他的地方;而对于我,我的词汇里的故乡,仅仅是指我出生并长大的那个小村庄。这是一种较为狭义的理解,符合我窄小的视野和内敛的性格。
旧历腊月二十八,我回到故乡。一种久远的熟悉的味道冲撞着鼻孔,依稀有稻草和着牛粪的亲切气息。
我的故乡位于河南省与安徽省、湖北省交界处的豫东南部的固始县境内,古曰光州,为利害之地,依山筑城,更名固始,取“坚固初始”之意。从县城驱车北行,曲折蜿蜒七十五华里,方能看见悠远的蓝天下那一抹青灰色的村庄,像一块潮湿的苔藓伏在地皮之上,安静而内敛,甚至是羞涩,抑或是木讷。这像极了我故乡的父老兄弟,他们与时代相距不远,却固执地隔膜着,衣着也不甚鲜亮,神情呆板,眼神黯淡,默默地手持农具于土地间寻找希望。然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太多希望,所以活得辛苦却也安祥。
小村背靠淮河,因旧时水患频忍,便择高而居,于一土岗之上建成村落,不过三二十户人家,皆为王姓,遂命名“王岗”淮河年年涨水,漫出河堤,冲积成一方平原,河水一退,野草疯长,便成了放牛牧羊的好所在。天高云淡,青草芳香,牛羊遍野,牧笛悠扬。草滩滋生了无穷的乐趣,也给了我宽广的心胸和散淡的性格。我是在牛背上长大的。我的诗歌也是在草丛间诞生的。
外祖膝下无子,母亲为长女,父亲与母亲成婚之后,深感责任重大,便违背礼教,力排众议,定居外祖身边。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,父亲有学识,接触新思想,方能作出这样的决定。所幸小村人厚道,并不排斥外姓,我一家倒也安生。夏日晚间,父亲手持风琴,一曲北国之春常常引来满院听者。琴音似水流过,和着恬淡的月色,渐渐隐没于草丛,化作虫鸣。
生于小村,长于小村,直至七岁离开,我的童年无忧无虑,撒开小脚丫子四野疯跑,常累得外祖母满村寻找,找到了便手持秫秸(高梁杆,打人不疼)敲我的小脑袋,一路敲着回家。这一敲便敲落了星星,敲疼了岁月,敲响了我的青春。
淮河流淌着的是血性,却鲜有南方水的轻灵,只是多了一层厚重。泥沙俱下,积淀成土,便化成了土地上的生命。小村人喝着这厚重浑浊的水,个性中便多了些沉稳,多了些内敛,多了些木讷憨厚和坚忍。小村人遇事不与人争,东家的牛啃了西家的青苗,西家的小崽子扔土坷垃砸破了东家小妮子的头,三言两语便化了,相互笑几声,皱纹里漾出些暖意来,各自回家教训自家孩子。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棍子是不可少的,但村人深谙一理——“打人没有吓人怕”自然是轻打几棒,或者打在土坯墙上,生出几缕烟尘来,也就罢了。
小村多水,沟、塘交错纵横,蓄水以供旱季灌溉。沟有围沟,绕村而成,中间留一小道,称为“路坝”作通行之用。围沟兼有蓄水和防御功能,旧时防匪,现时防贼。各水塘星罗于小村周围,村人放鱼苗于其中,兼植莲藕、茭白、芦苇,任其自生。每有客至,村人便自行取网,捞上数尾肥鱼,掰下几棵茭白,宰只柴鸡,沽半斤村酿米酒待客“开轩面敞圃,把酒话桑麻”其乐陶陶。记得父亲曾手书陆游诗游山西村于壁上,其中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一句让我至今难忘,觉得是对小村最好的描述。年末岁尾,村人便舀尽塘水,捞鱼摸虾,着年长者均分成堆,放置在谷场上,村人拈阄而取,各得所需,皆无纷争。
邻里之间和睦相处,家中有客或改善伙食,必送与亲邻互享。父亲身为教师,母亲行医乡里,是村人心中的体面人,颇受拥戴,我自然更受村人喜爱,自是没少吃“白食”用外祖母的话说:吃虱子少不了你大腿。如此礼尚往来,人情渐厚。村人不会点头鞠躬说你好、hello,见面先问声吃了没?对方必答一句吃或没吃,再反问一句你吃了没,算是彼此间的招呼。若逢于厕上,识趣者讪然一笑,算是有礼,有较实在的照样问声吃了没,叫人忍俊不禁。所幸小村家家自有茅房,如厕之遇不多,也就免了许多尴尬。
若逢上哪家小子娶亲或哪家老人过世,村人不请自来,无需请柬。有钱的随礼,不过块儿八角,没钱的来个人,打个帮手,场面便照应周全。先宰一口毛猪,支上几口大锅,烧上开水,蒸上米饭,炖上大肉,烫上米酒,摆开数十张八仙桌,杯筷碗盏洗涮干净,便是觥筹交错。红白喜事(老人过世,无病无灾也是一喜)是孩子最热闹的时辰,在大人腿间窜来藏去,高兴劲儿让东家更是心头快慰。鞭炮声此起彼伏,过节一样热闹。酒席是有讲究的,农村有专门做席的大厨;席间的礼仪也必不可少,通常由头面人物司职知客,全权负责。每桌八人,不多不少,十碗八碟,汤汤水水,是为水席,也称流水席,吃完就走,接着开第二桌。当然,先后次序是按辈分和远近亲疏来安排的,没有人争抢谦让。席菜除了时蔬瓜果外,多为豆腐、丸子、蛋卷、酥肉酥鱼等“碗面儿”是至关重要的一道主菜了,即“扣肉”俗称“八大块”一碗八块,每人各一,肉厚多脂,一般人是拿不下的,只能望而兴叹。每开一席,放小鞭一挂,上丸子时再放一挂。大家举筷互让,待长辈先动了筷子方能吃席,且每上一道菜便依前而行,因而一餐饭便得吃上很久。村人穷,终年不见荦腥者众,却无人贪吃。席将罢时,新郎新娘便会前往各席敬酒,而孝子贤孙则会往各席行单膝叩礼,只是未及膝头着地便被人挽起。行礼毕,上“勾汤”一份,便是谢客,宣告席终。汤是以粉芡鸡蛋糊勾调而成,故名“勾汤”表面凝结,无丝毫热气,内里却滚烫如沸。有性急者急食之,便烫了喉咙,惹众人哄笑。有童心未泯之人便常诱孩子去喝,此行为作为逗笑节目保留至今,名曰“喝勾汤”我就曾着过一老者的道儿,是以记忆犹新。
与吃席相比,席外的喜礼和丧礼要程式化得多。喜事上,三拜之外,闹是最重要的。新人被闹出眼泪的甚多,因为村人亲戚众多“新婚三天无大小”不论辈分都可以闹... -->>
我有时会想
人,怎么能忘记故乡呢?
——黄永玉
人们常常在诗文中提及故乡。故乡的确切定义却又不甚明朗。对于海外游子,祖国大陆就是故乡;对于大多数飘泊异乡的人,故乡便是生他养他的地方;而对于我,我的词汇里的故乡,仅仅是指我出生并长大的那个小村庄。这是一种较为狭义的理解,符合我窄小的视野和内敛的性格。
旧历腊月二十八,我回到故乡。一种久远的熟悉的味道冲撞着鼻孔,依稀有稻草和着牛粪的亲切气息。
我的故乡位于河南省与安徽省、湖北省交界处的豫东南部的固始县境内,古曰光州,为利害之地,依山筑城,更名固始,取“坚固初始”之意。从县城驱车北行,曲折蜿蜒七十五华里,方能看见悠远的蓝天下那一抹青灰色的村庄,像一块潮湿的苔藓伏在地皮之上,安静而内敛,甚至是羞涩,抑或是木讷。这像极了我故乡的父老兄弟,他们与时代相距不远,却固执地隔膜着,衣着也不甚鲜亮,神情呆板,眼神黯淡,默默地手持农具于土地间寻找希望。然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太多希望,所以活得辛苦却也安祥。
小村背靠淮河,因旧时水患频忍,便择高而居,于一土岗之上建成村落,不过三二十户人家,皆为王姓,遂命名“王岗”淮河年年涨水,漫出河堤,冲积成一方平原,河水一退,野草疯长,便成了放牛牧羊的好所在。天高云淡,青草芳香,牛羊遍野,牧笛悠扬。草滩滋生了无穷的乐趣,也给了我宽广的心胸和散淡的性格。我是在牛背上长大的。我的诗歌也是在草丛间诞生的。
外祖膝下无子,母亲为长女,父亲与母亲成婚之后,深感责任重大,便违背礼教,力排众议,定居外祖身边。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,父亲有学识,接触新思想,方能作出这样的决定。所幸小村人厚道,并不排斥外姓,我一家倒也安生。夏日晚间,父亲手持风琴,一曲北国之春常常引来满院听者。琴音似水流过,和着恬淡的月色,渐渐隐没于草丛,化作虫鸣。
生于小村,长于小村,直至七岁离开,我的童年无忧无虑,撒开小脚丫子四野疯跑,常累得外祖母满村寻找,找到了便手持秫秸(高梁杆,打人不疼)敲我的小脑袋,一路敲着回家。这一敲便敲落了星星,敲疼了岁月,敲响了我的青春。
淮河流淌着的是血性,却鲜有南方水的轻灵,只是多了一层厚重。泥沙俱下,积淀成土,便化成了土地上的生命。小村人喝着这厚重浑浊的水,个性中便多了些沉稳,多了些内敛,多了些木讷憨厚和坚忍。小村人遇事不与人争,东家的牛啃了西家的青苗,西家的小崽子扔土坷垃砸破了东家小妮子的头,三言两语便化了,相互笑几声,皱纹里漾出些暖意来,各自回家教训自家孩子。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棍子是不可少的,但村人深谙一理——“打人没有吓人怕”自然是轻打几棒,或者打在土坯墙上,生出几缕烟尘来,也就罢了。
小村多水,沟、塘交错纵横,蓄水以供旱季灌溉。沟有围沟,绕村而成,中间留一小道,称为“路坝”作通行之用。围沟兼有蓄水和防御功能,旧时防匪,现时防贼。各水塘星罗于小村周围,村人放鱼苗于其中,兼植莲藕、茭白、芦苇,任其自生。每有客至,村人便自行取网,捞上数尾肥鱼,掰下几棵茭白,宰只柴鸡,沽半斤村酿米酒待客“开轩面敞圃,把酒话桑麻”其乐陶陶。记得父亲曾手书陆游诗游山西村于壁上,其中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一句让我至今难忘,觉得是对小村最好的描述。年末岁尾,村人便舀尽塘水,捞鱼摸虾,着年长者均分成堆,放置在谷场上,村人拈阄而取,各得所需,皆无纷争。
邻里之间和睦相处,家中有客或改善伙食,必送与亲邻互享。父亲身为教师,母亲行医乡里,是村人心中的体面人,颇受拥戴,我自然更受村人喜爱,自是没少吃“白食”用外祖母的话说:吃虱子少不了你大腿。如此礼尚往来,人情渐厚。村人不会点头鞠躬说你好、hello,见面先问声吃了没?对方必答一句吃或没吃,再反问一句你吃了没,算是彼此间的招呼。若逢于厕上,识趣者讪然一笑,算是有礼,有较实在的照样问声吃了没,叫人忍俊不禁。所幸小村家家自有茅房,如厕之遇不多,也就免了许多尴尬。
若逢上哪家小子娶亲或哪家老人过世,村人不请自来,无需请柬。有钱的随礼,不过块儿八角,没钱的来个人,打个帮手,场面便照应周全。先宰一口毛猪,支上几口大锅,烧上开水,蒸上米饭,炖上大肉,烫上米酒,摆开数十张八仙桌,杯筷碗盏洗涮干净,便是觥筹交错。红白喜事(老人过世,无病无灾也是一喜)是孩子最热闹的时辰,在大人腿间窜来藏去,高兴劲儿让东家更是心头快慰。鞭炮声此起彼伏,过节一样热闹。酒席是有讲究的,农村有专门做席的大厨;席间的礼仪也必不可少,通常由头面人物司职知客,全权负责。每桌八人,不多不少,十碗八碟,汤汤水水,是为水席,也称流水席,吃完就走,接着开第二桌。当然,先后次序是按辈分和远近亲疏来安排的,没有人争抢谦让。席菜除了时蔬瓜果外,多为豆腐、丸子、蛋卷、酥肉酥鱼等“碗面儿”是至关重要的一道主菜了,即“扣肉”俗称“八大块”一碗八块,每人各一,肉厚多脂,一般人是拿不下的,只能望而兴叹。每开一席,放小鞭一挂,上丸子时再放一挂。大家举筷互让,待长辈先动了筷子方能吃席,且每上一道菜便依前而行,因而一餐饭便得吃上很久。村人穷,终年不见荦腥者众,却无人贪吃。席将罢时,新郎新娘便会前往各席敬酒,而孝子贤孙则会往各席行单膝叩礼,只是未及膝头着地便被人挽起。行礼毕,上“勾汤”一份,便是谢客,宣告席终。汤是以粉芡鸡蛋糊勾调而成,故名“勾汤”表面凝结,无丝毫热气,内里却滚烫如沸。有性急者急食之,便烫了喉咙,惹众人哄笑。有童心未泯之人便常诱孩子去喝,此行为作为逗笑节目保留至今,名曰“喝勾汤”我就曾着过一老者的道儿,是以记忆犹新。
与吃席相比,席外的喜礼和丧礼要程式化得多。喜事上,三拜之外,闹是最重要的。新人被闹出眼泪的甚多,因为村人亲戚众多“新婚三天无大小”不论辈分都可以闹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