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www.bqg520.net,巨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首先发现日本快速战列舰群的正是旗舰“太宗”号,祖寿清也在第一时间下达了命令。
问题是,当时“太宗”号领先了“太祖”号足足七海里,为了避免暴露舰队位置,祖寿清一直没有下令使用无线电通信频道,而是用灯光信号进行联络。当他决定向西南转向,争取迫使日本舰队向东转向之后,从日本舰队内圈完成同样的转向,最终与日本舰队保持十五公里左右的距离,才向东航行。
从战术上讲,这个决策没有任何问题。
战斗开始的时候,帝国快速战斗群将处于“丁”字头,占据最有利的位置,所有主炮都能指向左舷方向,集中火力打击日本战列舰。相反,日本战列舰以纵队方式北上,即便前面的战列舰没有挡住后方战列舰的射界,也只有一半的主炮能够投入战斗。
如此一来,在遭到迎头痛击之后,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肯定会选择右转向,与帝国舰队拉开距离,脱离接触。到时候,是打是逃都好决策。如果继续向北挺进,等于自投罗网。如果向左转向,也就是向西转向,将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帝国舰队并行,从而遭到更猛烈的炮火打击。
据此情况,在成功打垮了日本舰队的战斗决心之后,祖寿清必须让舰队尽快调头。
此时,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做出两个不同的选择。
一是大半径转向,也就是通常被称为“切外角”的转向机动。在此转向中,主力舰的炮口将指向同一侧,通过加大转向半径,绕到敌舰队的另外一侧,从而一直保持火力压制,并且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。
二是小半径转向,也就是通常被称为“切内角”的转向激动。在此转向中,主力舰将一直处于敌舰队的同一个方向上,并且在转向的同时,将炮口调向另外一侧。因此,会出现短暂的火力中断期。
一般情况下,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都希望用“切外角”来打垮敌人。
毕竟,保持火力的连续性,是打击敌人,并且阻止敌人还击的关键手段。
问题是,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实施“切外角”转向机动的。要进行这种机动,必须满足几个条件。
首先,舰队的速度要大大超过敌舰队,这样才能在更长的航线中追上敌舰,而不是被敌舰甩开。其次,交战距离不能太远,不然转向半径太大,根本不可能成功实施,最终只会让敌舰逃脱。最后,敌舰出现低级错误,未能及时阻止反击,不然的话在大半径转向时,将使舰队暴露在敌舰的炮口之下。
毫无疑问,当时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。
祖寿清选择“切内角”并没有错,错就错在,他没有及时用电台下达命令,仍然用灯光信号传达命令。结果“太祖”号已经投入战斗,了望员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观察弹着点,以及敌舰位置上,根本没有注意到“太宗”号发出的微弱灯光信号!
这个错误不大不小,却差点让快速战斗群尝到苦果。
说白了,战斗爆发前,保持无线电静默是肯定有必要的。即便是舰队内部通信用的电台,作用距离都有数百公里,而且在上千公里之外都能收到电台发出的信号。相比之下,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的作用距离就短得多,即使在两三百公里之外,都很难收到雷达发出的信号。因此,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下,不用太担心雷达会暴露舰队的位置。
只是,战斗开始之后,就完全没有必要保持无线电静默了。
就算祖寿清不发出电报,遭到攻击的日本舰队也会立即发出电报,报告战斗情况,以及战斗地点。
小泽治三郎也确实在第一时间让通信军官发出了询问电报。
这个小小的错误,导致“太宗”号开始转向的时候“太祖”号与“仁宗”号,还有落在最后面的“果敢”号根本没有跟着转向。
直到“太宗”号上的了望员发现后面两艘战列舰仍然在“丁”字头航线上航行,并且炮击逼近的日本战列舰,祖寿清才命令用电报联络“太祖”号,让“太祖”号立即跟上旗舰的步伐。
正是如此,在“太祖”号打出了第五轮齐射后,开始向南转向。
所谓福祸相依,祖寿清犯的小错误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。
“太祖”号集中炮击“金刚”号的时候,电眼乙型雷达确实受到了击打的干扰,而且那四艘驱逐舰的目标特征太小了,全速航行时,舰体几乎埋到了海面下。因此,雷达操作员数次将出现的反射信号判断成海浪的干扰。
只是,从另外一个方向上,雷达的探测结果就截然不同了。
当四艘驱逐舰从“金刚”号与“榛名”号之间穿出来,排成纵队向“太祖”号发动冲击的... -->>
首先发现日本快速战列舰群的正是旗舰“太宗”号,祖寿清也在第一时间下达了命令。
问题是,当时“太宗”号领先了“太祖”号足足七海里,为了避免暴露舰队位置,祖寿清一直没有下令使用无线电通信频道,而是用灯光信号进行联络。当他决定向西南转向,争取迫使日本舰队向东转向之后,从日本舰队内圈完成同样的转向,最终与日本舰队保持十五公里左右的距离,才向东航行。
从战术上讲,这个决策没有任何问题。
战斗开始的时候,帝国快速战斗群将处于“丁”字头,占据最有利的位置,所有主炮都能指向左舷方向,集中火力打击日本战列舰。相反,日本战列舰以纵队方式北上,即便前面的战列舰没有挡住后方战列舰的射界,也只有一半的主炮能够投入战斗。
如此一来,在遭到迎头痛击之后,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肯定会选择右转向,与帝国舰队拉开距离,脱离接触。到时候,是打是逃都好决策。如果继续向北挺进,等于自投罗网。如果向左转向,也就是向西转向,将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帝国舰队并行,从而遭到更猛烈的炮火打击。
据此情况,在成功打垮了日本舰队的战斗决心之后,祖寿清必须让舰队尽快调头。
此时,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做出两个不同的选择。
一是大半径转向,也就是通常被称为“切外角”的转向机动。在此转向中,主力舰的炮口将指向同一侧,通过加大转向半径,绕到敌舰队的另外一侧,从而一直保持火力压制,并且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。
二是小半径转向,也就是通常被称为“切内角”的转向激动。在此转向中,主力舰将一直处于敌舰队的同一个方向上,并且在转向的同时,将炮口调向另外一侧。因此,会出现短暂的火力中断期。
一般情况下,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都希望用“切外角”来打垮敌人。
毕竟,保持火力的连续性,是打击敌人,并且阻止敌人还击的关键手段。
问题是,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实施“切外角”转向机动的。要进行这种机动,必须满足几个条件。
首先,舰队的速度要大大超过敌舰队,这样才能在更长的航线中追上敌舰,而不是被敌舰甩开。其次,交战距离不能太远,不然转向半径太大,根本不可能成功实施,最终只会让敌舰逃脱。最后,敌舰出现低级错误,未能及时阻止反击,不然的话在大半径转向时,将使舰队暴露在敌舰的炮口之下。
毫无疑问,当时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。
祖寿清选择“切内角”并没有错,错就错在,他没有及时用电台下达命令,仍然用灯光信号传达命令。结果“太祖”号已经投入战斗,了望员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观察弹着点,以及敌舰位置上,根本没有注意到“太宗”号发出的微弱灯光信号!
这个错误不大不小,却差点让快速战斗群尝到苦果。
说白了,战斗爆发前,保持无线电静默是肯定有必要的。即便是舰队内部通信用的电台,作用距离都有数百公里,而且在上千公里之外都能收到电台发出的信号。相比之下,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的作用距离就短得多,即使在两三百公里之外,都很难收到雷达发出的信号。因此,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下,不用太担心雷达会暴露舰队的位置。
只是,战斗开始之后,就完全没有必要保持无线电静默了。
就算祖寿清不发出电报,遭到攻击的日本舰队也会立即发出电报,报告战斗情况,以及战斗地点。
小泽治三郎也确实在第一时间让通信军官发出了询问电报。
这个小小的错误,导致“太宗”号开始转向的时候“太祖”号与“仁宗”号,还有落在最后面的“果敢”号根本没有跟着转向。
直到“太宗”号上的了望员发现后面两艘战列舰仍然在“丁”字头航线上航行,并且炮击逼近的日本战列舰,祖寿清才命令用电报联络“太祖”号,让“太祖”号立即跟上旗舰的步伐。
正是如此,在“太祖”号打出了第五轮齐射后,开始向南转向。
所谓福祸相依,祖寿清犯的小错误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。
“太祖”号集中炮击“金刚”号的时候,电眼乙型雷达确实受到了击打的干扰,而且那四艘驱逐舰的目标特征太小了,全速航行时,舰体几乎埋到了海面下。因此,雷达操作员数次将出现的反射信号判断成海浪的干扰。
只是,从另外一个方向上,雷达的探测结果就截然不同了。
当四艘驱逐舰从“金刚”号与“榛名”号之间穿出来,排成纵队向“太祖”号发动冲击的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